网上有关“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设计教案可以看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奏,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命题判定、概念再判断等方式,能够理解实践概念、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初步利用?实践观?来分析现实生活。
2.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命题的是非判定,思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再判断,深化对实践本身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知行关系的讨论来升华对实践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对实践的理解,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在生活中能注重实践,努力形成知行合一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全面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的概念和特征
三、教学策略
高二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实践?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没有上升到哲学层面,同时本课的标题为《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引入?实践?,来学习?人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后回归实践概念本身,让学生在已有哲学基础上来理解实践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每组有两张任务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任务就是我们仿照江苏卫视综艺节目《非常了得》,即选手给出信息,由嘉宾来判断是真是假。
我们的六组同学就是今天的嘉宾,请打开手中的任务卡1,要求是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一起来判断下面五个命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最后由小组代表来回答,同时还要告诉大家你的判断是怎么得到的。
教师展示五个命题:
1.苹果的肩部(花梗凹陷部)最甜
2.在月球上让羽毛与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3.酱油吃多了皮肤会变黑
4.北京地铁价格上调之后,坐地铁的人会减少
5.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
(副板书:判断从哪儿获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教师讲解:苹果到底哪里最甜,羽毛与铁球是否同时落地,酱油吃多了会不会变黑,地铁价格会不会影响人们乘坐,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对于这些认识的判断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
1.苹果的顶部是不是最甜。同学们的回答是可以通过吃一口尝一尝来做出判断。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道?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大家与伟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而吃苹果这件事就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活动。
我们亲口吃一吃判断哪个部分最甜,那我们吃一个就能得出结论吗?吃几个?怎么吃?
学生回答:吃几个肯定不行,最好是通过科学实验来检验。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家们利用糖度计这一认识工具来进行测试实践,我们对苹果哪个部位最甜的认识就更清晰,更全面了,原来是苹果的顶部最甜。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师设问:2.关于羽毛和铁球同时落地的认识,我们不是亲身实践,而是从别人那里来判断真假。所以,实践还是认识的来源吗?
学生回答:还是别人的实践来获得认识。
教师 总结 :从亲自尝一尝苹果获得直接 经验 ,到他人的实验获得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来自实践。
教师设问:3.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非常有趣的话题,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所以判断就是错的吗?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就是错误的吗?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学生回答:不应该由权威或者多数人来判断真假,还是要看看科学实验结果。
教师展示资料: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教师总结: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
(主板书: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师过渡:所以在追求正确认识的过程中,?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教师设问:4.关于地铁票价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借助我们经济生活书中的需求法则来判断正误,那是否与刚才提到的?不唯书?相违背?
学生回答:不违背,书本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师总结:书本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来自于实践的间接经验,不唯书,不是不信书,而是要站在前人实践的肩膀上,更高效、更科学的实践。
教师过渡:5.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同学们给出的判断是犹豫不确定的。到底食品添加剂是否有害健康,我们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来判断一下。
教师展示资料: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足了人们对糖的追求而颇受欢迎。随着糖精的应用逐渐广泛,人们对其是否安全的担心也逐渐增加;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并概述糖精的应用历史。
教师设问:在1878年、1968年、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学生回答: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所以对糖精的结论不同。
教师过渡:让我们从哲学角度对甜味剂的使用是否危害健康认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
在煤焦油衍生物实验、科学研究、化学分析法等各种实践活动的驱使下,关于糖精健康与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发展。所以人们在实践中推动认识的发展,并用获得的认识来指导实践。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认识的目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于五个命题的判定,我们知道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认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认识的发展要靠实践推动;认识的真伪要依靠实践来检验;认识的归宿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板书: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师过渡:那为什么实践会成为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检验标准? 到底什么是实践呢?我们现在深入的分析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关于实践概念的阐述。
(主板书: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张任务卡,任务卡中有六个条目,大家根据已知实践的含义来按图索骥,判断六个条目中哪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教师展示资料: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天气预报说2014年10月28日多云转晴,最高温度14度,最低温度4度
5.2014年10月24日,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实施从月球轨道返回地球的飞行实验
6.高二(6)班同学在化学课上学习了化学平衡知识
学生讨论并回答:1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符合?人?是实践的主体,4和6属于人的认识活动。2、3、5符合教材对实践的定义。
教师归纳: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区别于动物,客观物质性──主体、手段和客体都是客观的,并且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同时实践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主板书:实践的特点──能动性,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
教师小结: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目的、归宿、动力和检验标准,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能够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直接现实性活动。所以在实践中能够获得认识,能够检验认识,能够推动认识发展,认识能指导实践。
教师提升: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传统哲学中的知与行的关系。关于知与行,有人说知难行易,有人说知易行难,请同学们分析这两句话的合理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获得认识的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用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中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立场,三观的制约,行动起来没那么容易,所以这两句话都有合理性。
对于知行关系,著名的 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不管知还是行,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知行合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能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来获得最深刻、最生动的知识,用正确的认识来为实践服务,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那追求真理从来都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如何更好地去探求,下节课再揭晓。
五、教学 反思
1.确立教学设计的认知逻辑,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顺序做出了细微调整,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对?实践?有了哲学思考后,引入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因为由实践的概念和特征,过渡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虽然符合知识逻辑,但实践本身概念较为抽象,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相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样的改动由浅入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通过教学模型的设计,探寻教材的本质,增加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一例贯穿的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能够体现教师的设计功力,保持了课堂风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贯穿的生命力在于?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教学设计难以常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命题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断的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来架构起来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对命题的不断推测、怀疑、反思等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学教学的特点,且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灵活迁移,保持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3.本节课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知行关系?的提升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以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略显薄弱;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核心,解开谜题的钥匙,教师在处理上还需要加强。
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相关 文章 :
1.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练习题
2.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考点总结
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在读书中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处事的原则,传授我无尽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识别的关键信息: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从?中得到 经验 或 总结 教训,指导实践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信息: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思想、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信息:在处理人与规律的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用?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4.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信息: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识别的关键信息: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识别的关键信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识别的关键信息: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多次反复/不能定论/困难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3
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信息: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统一/意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导致、后果/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①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信息:顾全大局/国家与各地区或某地区、国家与各部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与某一阶段之间的关系/ 足球 、 篮球 、 排球 等集体项目,强调的是相互配合、整体实力,要培养队员集体意识、全局观念/事关全局/树立一盘棋的思想/东、中、西部与全国/组成部分/环节/全局、大局、局部/三农工作与全国工作/地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分裂、独立
(5)掌握系统优化的 方法
识别的关键信息:结构调整/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统筹全局、统筹规划/整体布局、重视整体的功能/一定的顺序和方向、秩序/安排、组织/相互配合、利益最大化
2.发展观
(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信息:创新精神/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促进新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完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创新、更新、刷新、发展、提高/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长远利益,战略高度/从?到?的发展过程(上升、前进)/面向未来,为了子孙后代/具有前瞻性,科学预测/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克服困难
识别的关键信息:某事物成长经历艰难困苦的过程,最终取得胜利/在挫折中前进/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质变
识别的关键信息:?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有计划、分阶段或分步骤实施/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一次次/从?做起/一蹴而就/过度/急于求成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信息: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等
3.矛盾观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①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信息:一方面,另一方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科学(核技术、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又?/利与弊/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和而不同/?变成、转化为?/居安思危/正视、化解矛盾,面对现实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识别的关键信息:具有不同(特点)/存在着差别或差异/区别对待/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情况下或在不同历史时期,实施不同的对策、策略或政策/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经济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办事情要有针对性/发挥?独特优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针对?/量身定做/独特/根据当地当时实际/符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比较优势/多样性/区别、差异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信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指导/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学习借鉴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不照抄照搬、生搬硬套/解剖麻雀/同与异(既相同,又不同)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信息:抓重点/抓中心/把?作为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抓重点/把?作为第一要务/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口/根本/骨干力量/核心/首位/协调发展/舍本逐末
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关键词: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反对单打一
(6)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信息:以?为主体/以?为主导/经济形势、国际局势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因小失大/权衡利弊得失,分清主流与支流/巨大成绩?存在不足(困难和问题)/判断性质、辨清方向、识大局/总体上、总的来看,还有?问题/评价人的功与过/评价工作的得与失/防微杜渐
4.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识别的关键信息:吸取、保留和改造/肯定又否定/克服消极的、保留合理的/继承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对待 传统 文化 /突破传统/理论创新/创新精神/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突破陈规旧俗/新产品、新思路、新方案、新突破/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4
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信息:落后、腐朽思想阻碍社会发展/先进、健康思想促进社会发展/新阶段仍存在?问题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信息: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信息:政治体制改革/政府、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识别的关键信息: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
2.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识别的关键信息: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信息: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信息: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观会发生变化/忠于人民/由于地位、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
(4)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整理
★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知识点归纳
★ 高二政治必修四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归纳
★ 高一政治必修四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 高中政治必修4第九课知识点梳理
★ 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九课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十一课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学习政治必修四时,需要重点关注人生观的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考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考点(一)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从性质上看,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从程度上看,由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也就有所区别。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都制约着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第二,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必然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王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长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考点(二)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自我价值)。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是英雄人物的主要要特色。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物质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二,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依靠主观努力。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5.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①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取得金钱,成为人们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③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其错误和危害是:①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 ②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③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它们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考点(三)1.理想的类型。(1)性质:①科学理想。②非科学理想。③崇高理想。④庸俗理想。(2)内容:①社会理想。②道德理想。③职业理想。④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应该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3)时间: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2.理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①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③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文柱。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①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②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实,才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美坏的未来奋斗。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能够指导现实的发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 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关于“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夜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高二政治必修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