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抄经之讲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抄经之讲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经书不能随便抄!抄经有哪些大忌!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金刚经》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
抄经有很多好处,除了很大功德利益之外,还能培养我们的定力。一个人能够集中精神之后,就比较不容易为外界所动摇,而且也能断除种种杂念,以达到一心不乱之境。“一心不乱”就是一种定力,我们知道:念佛可以一心不乱,其实抄经一样可以抄到一心不乱。抄经的功德利益与注意事项,当我们在抄经的时候,以下几点忌讳要切记:
一定要沐手
写经是一次心灵荡涤的过,而我们的双手是触及万物之表,因此,抄写心经一定要手心洁净,一定要沐手,否则写出来的是污经。
忌字迹杂乱
写经是将崇高的经文一字一字地抄写下来,所以先决条件是字体要写工整,最好是以正楷书写。
忌错字
抄经不是打手稿,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信笔挥毫,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字字准确,千万不要写错字,或有脱漏、重覆的情形。
忌精神分散
写经,要心无旁骛,这正是写经的最重要目标。大家在写经时要集中精神,不要像有些人在写经时戴耳机,甚至有些人边写经边讲话,还有边吃东西的,这些都不是很好的,所以我们要能够集中精神。佛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们能够专心,好好去做一件事情,我们就能够把这件事情完成。
忌应付
在抄写以前要以最虔诚、恭敬的心来抄写,并且最好先读诵过一遍。既来之则安之,禅宗说要活在当下,来到这里就用最虔诚、恭敬的心好好的来抄写,并且最好是能先读诵过一遍,这样会比较好一点。
要回向
抄经要回向,也就是分享,我们要将写经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具正知见,乃至究竟成佛。不论修什么功德,甚至念佛、禅修、出坡作务、抄经我们记得每次做完之后一定要回向。抄经如此,不要自己独享,而要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使功德有明。
忌半途而废
经是一种修行方式,因此最重要的是在于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以培养自己长期的精进心。什么叫做精进呢?凡事能够持之以恒,并且养成习惯,就是精进!
弘一法师说抄经十大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也得转经。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盗贼、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世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虎狼,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身力充盛,所做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禄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城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揭转男身。
九、勇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抄经礼仪
1、准备好笔、墨、纸、墨碟。摆放抄经纸于毛毡之上。用镇纸压住抄经纸,避免高低不平。
2、洁净双手。有条件可用含有植物香料的香水沐手。
3、抄经前端身正坐,最好静坐三分钟,收摄身、口、意。关闭手机等设备,杜绝其他干扰。
4、有条件时焚香一支,传达诚意,供养三宝。无香亦无妨。
5、双手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6、诵念一遍“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随后静心抄经。
7、抄经完毕,双手合掌,念诵一遍“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可为自己某个愿望作特别之祈愿。
8、也可以念诵宗舜法师撰写的《祈祷加持颂》:“弟子某某,心香诚献,伏祈诸佛,不违本愿。作我依祜,救我厄难,消我众病,免我毒患。灭我烦恼,除我痴暗,施我安乐,究竟涅槃。见闻随喜,共结胜缘,齐发大心,同登彼岸。”祈愿自他均沾法喜,众生皆得解脱。
9、待抄经纸晾干,卷起置于经筒中,供养在佛堂或者高洁之处。
10、及时清洁笔和墨碟,归置本处。抄经功德圆满。
拜佛有哪些礼节?
中国佛教协会 徐玉成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十善”。五戒,就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实际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细化,分为身、语、意三业的禁忌,其内容包括,身体行为的善(禁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语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识方面的善(禁忌):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这里仅介绍一部分内容。一、饮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规定出家人饮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对此类食物,出家二众也不能吃。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还要求僧人不饮酒、不吸烟。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或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的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烟当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这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佛教在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因此,与僧人交往时不宜问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同比丘尼交往要注意,男性公民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不要主动与比丘尼握手,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等等。女士们到男众寺院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到僧人关闭的地方去。
对于在家的居士,佛教只要求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中国佛教的另外两个派系,云南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也有许多禁忌戒规。本文在此暂不作详细介绍。
拜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弯腰低头表示谦虚,承认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而当五体投地,接触到大地时,则令人感动于大地孕育众生,负载众生,涵容一切的精神,所以,能怀着感恩心,以饮水思源的心,感谢大地,感谢一切众生。
如果加以细分,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虚。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了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只知道“他”在拜。
如果在寺院拜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接连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经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拜佛的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是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撑起,直腰起立,两手合掌立直。
关于“抄经之讲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迎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抄经之讲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抄经之讲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经书不能随便抄!抄经有哪些大忌...
文章不错《抄经之讲究》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