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网上有关“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能力训练#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力,树立自信,博爱,积极的生活和理想,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下面是 分享的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欢迎阅读参考!

1.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三人行必有我师

 大教育家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正在赶路,忽然一个小孩子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原来,这个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砖瓦石块垒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个小孩让路,而小孩却说:“这世上只有车绕城而过的,还没有把城池拆了给车让路的。”

 孔子想:确实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具。我这样想,可孩子不这样想啊。我倡导礼仪,没想到让孩子给问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对他的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孩子虽小,却懂礼仪,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智慧小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论语》。要求人要谦虚好学,努力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弟子规》中说:“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若能诚心诚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识渊博的学者前常常询问请教,交结忠厚、重义气的人,就能常时感受安乐。

2.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陆绩怀橘

 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故事点评: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小朋友们,我们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做个孝顺的好孩子。

3.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4.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铁棒磨成针

 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渐渐地李白骄傲了。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着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5.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三字经50个励志故事

陈 蕃 扫 屋

陈蕃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陈蕃小时候,却十分懒散,经常不扫屋子,东西乱放。有一天,父亲的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到他家屋子十分凌乱,而陈蕃却不管不顾,就说:“孩子,为什么不把屋子收拾干净来招待宾客?”陈蕃反而说:“我的手主要是用来扫天下的。”父亲的朋友反问:“连一间房子都不扫,怎么能够扫天下呢?”陈蕃一听,脸红了,马上就打扫房屋,招待客人。

司马光教子

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要力戒奢侈、谨身节用。当时,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攽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因此,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

你知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的意思吗?它是说学习时心里有疑问,应随时记下来,有机会找人请教,确确实实理解清楚。请听最后一个小故事。

刨根问底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

有一次,母亲听沈括背诵唐诗。奇怪的是,当背到白居易《游大林寺》时,他总在重复这两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你怎么总是重复这两句呢?”母亲奇怪地问。

“母亲,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说。

“那又为什么山下的开得早,山上的开得晚呢?”沈括又问。

“这个……”母亲摇摇头,没办法回答了。

转眼,四月到了,庭院里的桃花全都凋落了。一天,沈括起了个大早,和伙伴们来到郊外,爬上了一座山峰。山上的桃花正在盛开,一团团,一簇簇,看去好像一片片红云似的。沈括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哎呀,真是白居易诗中写的景象啊!可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忽然间,一阵山风吹过,沈括他们顿时感到有些凉意。幸好,在来前母亲们让孩子们多带了件衣服,于是大家赶忙解开包袱,你一件我一件,把衣服穿在身上。

“山上风大天凉,要注意保暖。”正要穿衣服的沈括,耳边忽然响起了妈妈的声音。

“啊!”望着红云般的桃花,沈括的脸上忽然绽开了笑容,“我明白啦!我明白啦!”

兴奋的沈括顾不上同行的伙伴们,拔腿朝家里飞奔。“妈妈,我懂了,我懂了!”还没跑进门呢,沈括就大声喊叫起来。

“你懂什么了?”母亲连忙迎了出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啊!”沈括晃着手上的衣服,大声说,“山上地势高,温度低;山下地势低,温度高。温度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就不一样,花开的时间也就不同啰。”

沈括就是这样,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读书学习中,总爱通过观察思考,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刨根问底,钻研到底。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沈括从小就是个“有心人”!

苏秦刺股勤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是出名的政治家。年轻时,由于学问少,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被重用。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把自己积存的几十箱书全找出来,精心挑选,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经常读到深夜。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趴在书案上睡着了。每次醒来后,看见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他总是痛骂自己无用。可是一时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开始犯困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扑在了书案上。桌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了。他看着锥子,忽然想出了一个制止自己打瞌睡的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后,每到倦意袭来的时候,他就拿起锥子,朝大腿狠扎几下,常常扎得鲜血淋淋,血沿着小腿,一直流到地上。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就规劝他说:“你干嘛非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只要你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的。”苏秦却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忘记过去的耻辱,促使我更加刻苦读书啊!”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了六国君主的重用,佩挂六国相印,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孙敬头悬梁

孙敬读书时,喜欢记笔记,经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天,他看着看着,所有的字一片模糊,两眼一闭就睡着了。等他睁开眼睛时,天已经大亮,孙敬非常后悔。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为了防止打瞌睡,孙敬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在书桌上方的房梁上拴一根绳子,然后把自己的头发系在绳子上。每当读书发困了,刚要歪头打瞌睡时,头发就会被绳子紧紧拉住,疼痛会让他立刻清醒起来,接着再读书。孙敬用这个办法,使自己坚持了数年之久的夜读。

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东汉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司马光的“警枕”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从小有个读书习惯,那就是比别人多读几遍,读时比别人多思考一些。

司马光白天读书非常用功,所以一到晚上,再看书眼睛就想睁也睁不开了,只得倒头大睡,直到天亮才醒。这样几天下来,司马光感觉晚上时间全睡觉了,非常可惜,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妙法,用一段圆木代替枕头。每次睡到半夜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走,司马光立刻就会惊醒,然后他就起床继续读书。时间长了,他和圆木枕头有了感情,亲切地把这种枕头叫“警枕”。

路温舒的“蒲草书”

路温舒出生在西汉一个穷苦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对读书识字非常感兴趣,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可是路温舒的家里实在太穷了,根本没钱买书。

一天,他在池塘边放羊,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这蒲草多像从前抄书用的竹筒呀!这样想着,路温舒便兴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赶着羊群往家走。走到家后,路温舒将蒲草切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把借来的书抄写在蒲草上。从此,他放羊时就可以阅读自己的“书”了。他的蒲草书读完了一册又一册,他的学识也长进得很快。

就这样,路温舒靠读自己的“蒲草书”,最终成为了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法学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韩建认字

韩建从小没有读过书。长大后,由于作战勇猛,他在地方上当了一名武官。职务在身,韩建深感自己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苦处。他想: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还年轻,赶紧学认一些字,读一些书还来得及!于是,韩建下决心从头学起。

他吩咐仆人把房间里所有的家具,器具全部用纸写上名称贴好,如桌子上贴了“桌”字,床上贴了“床”字,灯上贴了“灯”字,连吃饭的碗也在碗上贴了个“碗”字。。。。。。一件不漏。每次,韩建看到一个器具,便把它与字体做一番对照,一边看一边记住字形。这样,韩建很快就认识了很多字,之后他又广泛阅读书籍。

由于韩建惜时如金,不但认识了大量的字,还从阅读的书籍中获得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兵法知识,最终成为唐代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

1、《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6、《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7、《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关于“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4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浅若夏沫的头像
    浅若夏沫 2025年10月27日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浅若夏沫”

  • 浅若夏沫
    浅若夏沫 2025年10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能力训...

  • 浅若夏沫
    用户102708 2025年10月27日

    文章不错《幼儿简单国学故事合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道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