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张应龙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应龙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倾尽家资,造林治沙
张应龙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他的家乡处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小时候家乡的贫穷落后,漫天的黄沙,成为他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快速恶化的巨大反差,成为他最大的牵挂。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向当地政府申请,在秃尾河源头之一的各丑沟,以70年期限承包荒沙地19.8万亩,投资100万元,启动治沙工程。但是,在他的100多万元积蓄花完之后,他回乡查看时,基地却只推开一块沙滩、二里便道。家人和亲友有的好言相劝,有的叹声埋怨,都劝他打退堂鼓。而张应龙却毅然回绝供职公司老总的挽留,辞掉年薪20万元的副总经理职位,带着又筹到的200多万元钱,只身进入造林基地,继续他的治沙事业。几年来,张应龙投入治沙的个人资金,累计达到350多万元。为此,他曾一贫如洗。
二、组建协会,公众治沙
2003年,张应龙亲自上阵,带领施工队摸爬滚打一个多月,完成了500亩三北工程造林任务。同时也使他认清了荒沙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反复多的特点,单靠自己愚公移山无法完成,必须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第二年,经县民政局批准,由他发起的“神木生态保护建设协会”成立了。生态协会的成立,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人士的理解与支持,会员队伍日益壮大。到2007年底,团体会员发展到100多个,个人会员达到1000多名。会员涉及国内十几个省市,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各国各界人士以及当地农民。
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三北四期等工程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累计投入1100多万元;通过建设“村村通”公路,间接扶持近900万元;加上社会捐赠、个人投资,共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生态林建设以每年3万多亩的速度推进,累计达到16.2万亩。近几年又与周边村和国营林场签约,将承包荒沙面积扩大到42.8万亩,占秃尾河水源地保护区的40.7%。承包治理区37.8%的面积披上绿装,林草覆盖率较前提高4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
三、勤于探索,科学治沙
为了武装自己,张应龙自费走访了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拜访过许多专家教授和治沙能手,逐步形成“依法治沙、科学治沙、综合治沙和可持续治沙”的工作思路。在林种搭配上,确定以灌木为主,以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广种植长柄扁桃、蒙古扁桃、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植物。种植混交林,优势互补。在栽培技术上,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旱栽技术和丰产栽培技术,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他与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利部水保研究所等科技院所开展了生态治理模式研究与利用等十多项科学研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己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一项正在申报国家专利。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共同编制的《秃尾河源区各丑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与陕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编制的《秃尾河源头保护与植被恢复项目规划》作为协会工作的长远规划。
四、为农服务,和谐治沙
张应龙认为,只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着这个理念,他主动为农服务:一是积极配合农科部门,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一池三改”。目前,项目区4村共建沼气池222座,7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灶。二是用合同订单的方式引进玉米、西瓜制种等项目,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瓜果。三是推广地膜玉米、地膜洋芋等先进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目前,四村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其中洋芋亩产最高达到上万斤。四是扶持项目区村民育苗和采集树种,协会回收种子和苗木,育苗户每亩地增收5000多元。优先录用项目区剩余劳力,参与者人均年增收入3000多元。
在林木管护上最难解决的是部分村民的偷牧问题。张应龙的应对办法是聘用当地村民甚至是养羊户村民担任护林员,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落实巡查、抚育、防火等护林措施和封山禁牧政策,使毁林、盗伐、偷牧等现象越来越少。
去年以来,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决策,张应龙与科研单位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日本日中沙漠绿化友好协会,伸和商事株式会社等企业达成共同实施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的意向性协议。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腾忠商事株式会社也表示有意参与该项目。在张应龙的领导下,神木生态协会的治沙事业正在走向国际化。而这个项目的实施将推动神木县三北工程建设乃至陕北地区木本油料植物的大面积推广,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文/段劼 李海英 贾黎明
近期,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生物经济规划》)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规划》)。《生物经济规划》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也是“生物经济”概念的首次提出,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医疗 健康 、食品消费、绿色低碳、生物安全等领域更高层次需求和大力发展生物经济的目标。生物能源是《生物经济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安全一起被列为生物经济的四大重点发展领域。《生物经济规划》中提到,发展生物能源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实现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能源规划》中指出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碳达峰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清洁能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客观要求。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是生物经济与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经济规划》中将生物能源定位为生物经济的支柱产业,目标是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规划》明确提出了将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开发,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生物天然气和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四种类型,与《生物经济规划》中提到的生物能源领域产业发展类型一脉相承。此外,《生物经济规划》还明确了林业生物能源领域产业发展可采取的工程路径,包括:定向选育、推广和应用高产、高抗、速生的油料和能源林新品种,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加强热化学技术创新,推动高效低成本生物能源应用;在有条件的区域开展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产业示范,打通生物质原料收集等重要环节,提高生物燃料生产规模;建设以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他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开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替代燃煤,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热电联产,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等生物质能清洁取暖;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生物柴油推广试点,推进生物航空燃料示范应用。
我国国情特殊,富煤贫油少气,当前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能源安全问题突出。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发展生物质能源不可能像国外一样使用粮食原料,必须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原则。依托我国46亿亩林地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最佳选择,可以促进对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保障国家能源向低碳、零碳方向发展,同时兼顾生态、粮食、能源和 社会 多重效益。
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储备量大、能值高、绿色低碳、能源转化类型多、安全等特点,是生物经济产业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低碳能源银行。林业生物质能源不仅能促进实现碳中和,部分产业还可实现负碳排放。两个《规划》是在我国迈向“双碳”目标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背景下提出的,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北林能源中心致力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自2013年以来,依托于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和“林业生物质能源国家国际 科技 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 部 科技 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和国家国际 科技 合作项目等支持下,北林林业生物质能源研发团队经过10年多系统研究,助力“能源林”写入新版《森林法》,牵头编制了《能源林培育技术规程》《油料能源林培育技术规程》和《纤维素乙醇能源林培育技术规程》等3项林业行业标准,协助国家林草局生物质能源办起草发布了刺槐、灌木、文冠果、元宝枫、欧李、山桐子等7项能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在高能效先进生物质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和“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标志性科研成果,为落实两个规划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1)高能效先进生物质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
为解决限制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原料短缺这一瓶颈问题,在 科技 部国家国际 科技 合作项目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项目等的支持下,北林团队以刺槐、柠条、沙棘、沙枣、胡枝子、紫穗槐、三倍体毛白杨B301、欧美107杨、文冠果、无患子、黄连木等11个主要能源原料树种为研究对象,创新形成了高能效先进生物质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团队基于雄厚的前期研究基础,依托 科技 部“林业生物质能源国家国际 科技 合作基地”,与德国哈尔博格学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一流高校的相关机构,围绕燃料型、燃油型能源原料林可持续经营技术开展了务实合作,形成了刺槐和杨树能源林高密度超短轮伐培育技术体系,生物质收获量比原有培育模式提高20%以上;形成了立地-树种(品种)适配、合理密度确定、平茬复壮等灌木能源林培育技术体系,生物量提高35%,还可形成能-饲联产产业体系;建立了我国主要燃油树种高含油率、高皂苷含量优良种质资源筛选技术,可实现多目标利用最优种质精确选择,并形成了系列新品种;形成了无患子、文冠果等主要燃油树种种质资源经济性状与立地适配、冠形及花果精准调控等原料林高效标准化培育技术,果实原料产量比现有措施分别提高47.4%和51.0%;提出了国际接轨的能源原料林培育经济、环境、能耗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技术。以上技术为保障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稳定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冠果高产单株
刺槐高密度超短轮伐原料林
杨树高密度超短轮伐原料林
柠条饲能兼用原料林
(2)“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解决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供应不足、原料林培育技术体系不完善、产品单一、企业投资回报期长等问题,北京林业大学团队牵头,联合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龙头企业开展了“林油一体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相关因素研究。以无患子、小桐子、光皮树等油料能源树种为研究对象,创新提出了“优良无性系种植园原料林培育模式+多联产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表明:无患子无性系种植园的果实产量是实生林的2.3倍,经济效益是实生林的3.3倍,林油-皂-碳多联产产业链扭转了仅生产生物柴油的亏损局面;1吨无患子干果的净收益可达3.5万元;1吨无患子生物柴油的碳足迹为-11.5t CO2eq,相比石化柴油,温室气体减排量达15.2 t CO2eq/t。除此之外,研究还形成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林油一体化”生产工艺及多联产路线图;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优先享受营造林普惠财政补贴政策、国家种业和良种优惠政策、财税优惠政策等7条产业可持续发展扶持政策建议。该模式为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生物质能源“林油一体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优化路径,对推进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林业生物质能源生物产业发展展望
十多年来,北林林业生物质能源研发团队已基本摸清了适合各主要气候区的各类型最优能源原料发展树种,并围绕这些树种构建了原料高产稳产培育技术体系,在各能源林树种主要发展区域建立了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种植试验基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有效带动了一大批坚定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相关领域研发与推广应用的企业。同时,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带领下,建立了“无患子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国家林草刺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这些平台的建立打通了 科技 成果转化通道,形成了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良性合作和推广转化机制,在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原料树种良种选育和原料林培育、应用开发、绿色精深加工等方面实现了“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为逐步形成有效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市场化开发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两个《规划》的发布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提出了纲领,也为“能源中心”的 科技 创新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能源中心”制定了8大专项计划共27条具体措施,将重点在油料能源林、固体燃料能源林及纤维素能源林等方面开展理论和技术突破,并开创淀粉能源林、新型林草生物质能源等新领域,在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扩大在生物质能源领域的国内外影响力,助力我国生物经济与林草生物质能源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作者单位系北京林业大学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
关于“张应龙的人物生平”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喧丹小姐姐”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张应龙的人物生平”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张应龙的人物生平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倾尽家资,造林...
文章不错《张应龙的人物生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