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探索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春秋时代,五霸争雄。齐国的齐桓公由管仲辅佐而率先称霸,带领联军南征北战,致力于解决因周王室衰落后蛮族入侵的问题,重振华夏。齐桓公去世后,真正能够继承齐国霸业的,非晋即楚,晋楚两个大国的战争是不可免,而晋楚两国正式交锋的第一战就是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四月,骄傲自负的楚国令尹成得臣(字子玉),不顾楚成王的劝阻和反对,率领楚军和郑、许、陈、蔡等小弟,气势汹汹,如同寻食的野兽一般一路北上,不顾一切地寻找晋军主力决战。眼看双方就要狭路相逢,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楚军的意料撤退了,一退就是足足的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晋文公的主意,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认为晋文公堂堂一国之君率领军队作战,主动撤退,而对方不过是楚国的臣子在统帅军队,现在的情况属于君避臣,实在是太丢脸了。晋文公对将领们解释说,他这次撤退是履行当年的承诺,给的是楚成王面子。
当年晋文公还是被人称为公子重耳流亡天涯的时候,路过楚国,楚成王没有轻视落魄的重耳,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以国礼相迎,待如上宾。
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席上,楚成王问重耳:“你如果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即位为国君,应该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思考了一下说:“美女和珍宝之类,大王你应有尽有;珍禽、象牙和兽皮更是楚国的特产,晋国哪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献给大王呢?”
楚成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如此,你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说:“如果托大王的洪福,我果真能回国即位的话,愿晋楚两国修好。假使晋楚国之间真的发生了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首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你的谅解,我再与你交战。”
而今,晋文公这样做,除了履行当年的承诺,又显得自己有气度,赚足了道义的上风。大臣狐偃深解其中之意,说:“我们出兵要理直,气才壮,理亏气就会衰。国君受过楚王的恩惠,也曾经承诺过要退避三舍。若我们不退,就是我们忘恩失信,理亏的是我们,气壮的是楚军。现在我们退避三舍,楚军仍然不肯撤兵,理亏的是他们,气壮的是我们。”
先轸也赞成晋文公退避三舍,他是出于军事方面考虑的,楚国的军队劳师远征,已经疲惫,让他们再多跑三舍,会更加疲惫。同时,晋军避开楚军锋锐,接近晋国本土,缩短补给线,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时机和地形决战,掌握先机占得天时、地利、人和,哪有不胜之理?
决战终于来临了,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紧追不舍的楚军。成得臣依旧狂傲地声称:"过了今日就没有晋国了。”
两军接触之后,先轸命令晋军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敌军的右翼即陈蔡两国军队。人能分得清楚对面冲过来的是蒙着虎皮的马,但是战马分不清楚,一看老虎来了,吓得掉头就跑,拉都拉不住。陈蔡两国军队本来就是三流水平,战马一但不听指挥,顿时被被晋军打得惊骇逃散,溃不成军。
成得臣见右翼溃败,不禁大怒,命令加强对晋军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军处于右翼的上军佐狐毛(狐偃的弟弟)虚设将、佐两面旗帜,令人引旗后退,引诱楚军。晋军下军将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拖着树枝制造后退的假象。成得臣以为晋军右翼败退,大喜之下命令楚军左军追击,对于陈蔡两国的右翼军溃败没有救援。
楚军左军追击晋军后,侧翼暴露,先轸率领中军把楚军拦腰截击,狐偃、狐毛率上军杀个回马枪夹击楚军左军,楚军左军溃败。成得臣眼见左、右两翼尽都溃败,迫不得已下令中军停止进攻,率领残兵退出战场。经此一役,不可一世的楚军在城濮损失兵马七万,逐鹿中原的霸业暂时告一段落。成得臣在回楚国的途中,自觉无颜面见楚成王,半路伏剑自杀了。
城濮之战中,齐、秦、宋三国的军队虽然到了城濮,但并未参加战斗,晋国以战车七百乘、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完全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其后,晋文公率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向周襄王献俘,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晋文公在打败楚国后,继承齐桓公遗志,北却北狄,将齐桓公去世后,趁机入侵中原的各蛮族驱逐,重新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简介与故事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国在泓之战中击败宋国,欲与楚成王争夺天下霸权的宋襄公身受重伤,拖了一年多便不治而死。此时,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国力衰落,秦国则偏处西隅,还在发展壮大当中,均无力对抗楚国。而郑、许、陈、蔡、鲁、卫、曹等中小诸侯国慑于楚国的军威,更是纷纷向其臣服效忠。楚国国势大张,楚成王一时间似乎已触碰到了诸侯霸主的宝座。
然而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晋公子重耳——楚成王生命中的克星——在流亡十九年之后终于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对内拔擢贤能,整顿国政,发展经济,壮大军队,对外联秦合齐,尊王攘楚,晋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成为楚国争霸的最强劲的对手。晋楚之战一触即发,势所难免。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国会同陈、蔡、郑、许五国军队攻打宋国,宋襄公之子宋成公向晋国求救。晋国中军元帅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说:“取威定霸,在此一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出兵。随后他扩编三军,任命将领,亲率大军出征,拉开了晋楚大战的序幕。
晋军倾巢而出,但并不是直接援助宋国,而是去讨伐楚国的同盟国曹国和卫国。晋国君臣的计划是,引诱楚军北上救援曹、卫,这样既可解宋国之危,又能以逸待劳,占据主动。然而楚军并不上钩,继续猛攻宋国。这时,以谋略见称的优秀军事将领先轸再次向晋文公献计:让宋国用重金贿赂齐、秦二国,请齐秦劝楚退兵。
眼看就要打下宋国的楚国必然不听他们的劝解,如此一来齐、秦必怨怒楚国,而坚定地站在我们这一边。同时我们可以承诺将打下的曹、卫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
晋文公依计行事。果然,楚成王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停,齐、秦恼怒楚国不买他们的面子,随即与晋国结成联盟。同时,晋军也已攻破了曹、卫两国。楚成王见中原形势已变,就命令攻宋总指挥楚令尹子玉撤军回国,日后再寻战机。
但子玉一向骄横,不听楚成王劝告,坚持要与晋国交战,并要求楚成王派军增援。楚成王犹豫再三,派了少数援军给他,心想如果战胜晋国最好不过,如果战败,也可借机除掉这个不听话的权臣。
当然,子玉虽然狂傲,但并非无谋之辈。为求胜利,他派使者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先轸认为,子玉的这个计划是一石二鸟之策。
如果晋国答应他的要求,则曹、卫、宋三国都会感激楚国;如果不答应他的要求,那么三国将会怨恨晋国。同时,晋国是以救宋的借口出的兵,从而占了曹、卫,如果不答应子玉的提议而导致宋国被灭,那就于理不合,国际舆论将不利于晋国。
晋文公见楚军逼近,下令全军退避三舍(即九十里)。众人不解,问他为何退兵。晋文公解释说:“当年我逃难经过楚国,楚成王曾经好酒好肉招待过我。酒席上楚成王问我将来如何报答于他,我说:如果今后我能回晋国执政,而日后晋楚又在中原交兵,我当避君三舍。现在就是我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于是,晋军退兵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范县南)扎下营寨。这一举动一方面塑造了晋文公有恩必报、信守诺言的高尚形象,另一方面又使晋军占据有利地形,达到使敌骄横,诱敌深入的效果。
子玉以为晋军怯懦,果然率兵急进,追至城濮。双方于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在此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当时,晋国配置为上中下三军,楚国则是左中右三军。子玉统率主力中军,子西统率左军,子上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决战开始,子玉放下狂言:“过了今天,晋国将不复存在!”然而晋军早已制定了破敌制胜的策略。其秘诀就是“先弱后强,示利诱敌,各个击破”十二个字。
首先,晋军统帅先轸下令全力击溃最弱的楚右军,晋下军的副将胥臣率领所部人马,用虎皮蒙在驾车的马匹身上,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紧接着,令晋上军佯退,于阵后拖曳树枝奔驰以扬尘,制造败退的假象,引诱楚左军进击,其后回军与中军实施合击,又将楚左军击溃。
子玉见势不妙,率领中军退出战斗,总算没有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楚成王得到败报,立即派人赶去责难子玉,子玉被迫自杀。
从此,楚国北进中原受挫,只能退回南方休养生息,直到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时,才再次大举北上争霸。
在城濮之战中,晋国以五万多兵力击败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十余万众,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蔡、郑、卫、莒等国,周襄王也命令了王室大臣与会,褒奖晋文公。晋文公得到周王室的承认,正式登上诸侯霸主的宝座。
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晋楚城濮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双方兵力只能据参战兵车数来估计。一种计算是引《司马法》的说法,每车甲士3人步兵2人;另一说法据孙诒让《周礼正义》卷54认为《周礼 》所说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就是兵车一乘。具体地说就是每车甲士二伍十人,步三伍十五人,甲士中最勇者三人居车上,为甲首;余七人在车的左右,步卒跟在车后。这样每车甲士、徒兵共25人或30人。后一说法比较符合春秋时的实际情况。《诗经 ·鲁颂·閟宫》载“公车千乘……公徒三万”,也是这个比例。据此城濮之战晋出动兵车700乘,兵力估计为二万左右。楚出动兵车一千四五百乘,兵力估计为四万左右。
城濮之战居于劣势的晋军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战争之前,晋国采取了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础。②晋国在外交上开展了一系列灵活巧妙的斗争,扩大了自己的同盟军,孤立了楚国。例如晋先打下楚的盟国曹国、卫国,然后暗地里答应曹、卫复国,只要他们与楚绝交。曹、卫果然与楚绝交,使楚陷于孤立。又如晋利用齐国、秦国同楚的矛盾,同齐、秦建立联盟,陷楚于不利的境地。③ “退避三舍”不仅使晋军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在军事上也使处于劣势的晋军避开了在不利条件下同楚决战,保存力量,待机破敌。在决战中晋军避开敌人强大的中军,选择比较薄弱的两翼冲击。又伪装败逃,造成敌人的错觉,然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使自己在局部上占据优势,再从局部的优势转变为全局的优势。
《东周列国志》40-41回
得臣以西广戎车,兼成氏本宗之兵,自将中军。使斗宜申率申邑之师,同郑、许二路兵将为左军。使斗勃率息邑之兵,同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雨骤风驰,直逼晋侯大寨,做三处屯聚。
晋文公集诸将问计。先轸曰:“本谋致楚,欲以挫之。且楚自伐齐围宋,以至于今,其师老①矣。必战楚,毋失敌!”狐偃曰:“主公昔日在楚君面前,曾有一言:‘他日治兵中原,请避君三舍。’今遂与楚战,是无信也。主公向不失信于原人,乃失信于楚君乎?”必避楚。”诸将皆艴然曰:“以君避臣,辱甚矣!不可,不可!”狐偃曰:“子玉虽刚狠,然楚君之惠,不可忘也。吾避楚,非避子玉。”诸将又曰:“倘楚兵追至,奈何?”狐偃曰:“若我退,楚亦退,必不能复围宋矣。如我退而楚进,则以臣逼君,其曲在彼。避而不得,人有怒心;彼骄我怒,不胜何为?”文公曰:“子犯之言是也。”传令“三军俱退!”晋军退三十里,军吏来禀曰:“已退一舍之地矣。”文公曰:“未也。”又退三十里,文公仍不许驻军。直退到九十里之程,地名城濮,恰是三舍之远,方教安营息马。时齐孝公命上卿国懿仲之子国归父为大将,崔夭副之;秦穆公使其次子小子憗为大将,白乙丙副之;各率大兵,协同晋师战楚,俱于城濮下寨,宋围已解,宋成公亦遣司马公孙固如晋军拜谢,就留军中助战。
却说楚军见晋军移营退避,各有喜色。斗勃曰:“晋侯以君避臣,于我亦有荣名矣。不如借此旋①师,虽无功,亦免于罪。”得臣怒曰:“吾已请添兵将,若不一战,何以复命?晋军既退,其气已怯,宜疾追之!”传令“速进!”楚军行九十里,恰与晋军相遇。得臣相度地势,凭山阻泽,据险为营,晋诸将言于先轸曰:“楚若据险,攻之难拔,宜出兵争之。”先轸曰:“夫据险以固守也。子玉远来,志在战而不在守。虽据险,安所用之?”时文公亦以战楚为疑。狐偃奏曰:“今日对垒,势在必战。战而胜,可以伯诸侯;即使不胜,我国外河内山,足以自固。楚其奈我何?”文公意犹未决。是夜就寝,忽得一梦,梦见如先年出亡之时,身在楚国,与楚王手搏为戏,气力不加,仰面倒地。楚王伏于身上,击破其脑,以口喋之。既觉,大惧。时狐偃同宿帐中,文公呼而告之,如此恁般:“梦中斗楚不胜,彼饮吾脑,恐非吉兆乎?”狐偃称贺曰:“此大吉之兆也!君必胜矣!”文公曰:“吉在何处!”狐偃对曰:“君仰面倒地,得天相照;楚王伏于身上,乃伏地请罪也。脑所以柔物,君以脑予楚,柔服之矣,非胜而何?”文公意乃释然;天色乍明,军吏报:“楚国使人来下战书。”文公启而观之,书云: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①焉。狐偃曰:“战,危事也,而曰戏,彼不敬其事矣,能无败乎?”
文公使栾枝答其书云:
寡人未忘楚君之惠,是以敬退三舍,不敢与大夫对垒。大夫必欲观兵,敢不惟命!诘朝②相见。
楚使者去后,文公使先轸再阅兵车,共七百乘,精兵五万余人,——齐、秦之众,不在其内。文公登有莘之墟③以望其师,见其少长有序,进退有节。叹曰:“此却縠我之遗教也。以此应敌可矣。”使人伐其山木,以备战具。先轸分拨兵将,使狐毛、狐偃引上军,同秦国副将白乙丙攻楚左师,与斗宜申交战。使栾枝、胥臣引下军,同齐国副将崔夭,攻楚右师,与斗勃交战。各授计策行事。自与却溱、祁瞒中军结阵,与成得臣相持。却教荀林父、士会,各率五千人为左右翼,准备接应,再教国归父、小子憗,各引本国之兵,从间道抄出楚军背后埋伏。只等楚军败北,便杀入据其大寨。明魏犨胸疾已愈,自请为先锋。先轸曰:“留老将军有用处。从有莘南去,地名空桑,与楚连谷地面接壤。老将军可引一枝兵,伏于彼处,截楚败兵归路,擒拿楚将。”魏犨欣然去了。赵衰、孙伯纠、羊舌突、茅茷一等一班文武,保护晋文公于有莘山上观战,再教舟之侨于南河整顿船只,伺候装载楚军辎重,临期无误。次日黎明,晋军列阵于有莘之北,楚军列阵于南。彼此三军,各自成列。得臣传令,教“左右二军先进,中军继之。”
且说晋下军大夫栾枝,打探楚右师用陈、蔡为前队,喜曰:“元帅密谓我曰:‘陈、蔡怯战而易动。’先挫陈蔡,则右师不攻而自溃矣。”乃使白乙丙出战。陈辕选、蔡公子印,欲在斗勃前建功,争先出车,未及交锋,晋兵忽然退后。二将方欲追赶,只见对阵门旗开处,一声炮响,胥臣领著一阵大车,冲将出来。驾车之马,都用虎皮蒙背。敌马见之,认为真虎,惊惶跳踯。执辔者拿把不住,牵车回走,反冲动斗勃后队。胥臣和白乙丙乘乱掩杀,胥臣斧劈公子印于车下,白乙丙箭射斗勃中颊。斗勃带箭而逃,楚右师大败,死者枕藉,不计其数。栾枝遣军卒,假扮作陈、蔡军人,执著彼处旗号,往报楚军,说:“右师已得胜,速速进兵,共成大功。”得臣凭轼望之,但见晋军北奔,烟尘蔽天。喜曰:“晋下军果败矣!”急催左师并力前进。斗宜申见对阵大旆高悬,料是主将,抖擞精神,冲杀过来。这里狐偃迎住,略战数合,只见阵后大乱。狐偃回辕便走,大旆亦往后退行。斗宜申只道晋军已溃,指引郑、许二将,尽力追逐,忽然鼓声大震,先轸、却溱引精兵一枝,从半腰里横冲过来,将楚军截做二段。狐毛、狐偃翻身复战,两下夹攻。郑、许之兵先自惊溃。宜申支架不住,拚死命杀出。遇著齐将崔夭,又杀一阵。尽弃其车马器械,杂于步卒之中,爬山而遁。原来晋下军伪作北奔,烟尘蔽天,却是栾枝砍下有莘山之木,曳于车后,车驰木走,自然刮地尘飞,哄得左军贪功索战。狐毛又诈设大旆,教人曳之而走,装作奔溃之形。狐偃佯败,诱其驱逐。先轸早已算定,咐咐祁瞒虚建大将旗。守定中军。任他敌军搦战,切不可出应。自引兵从阵后抄出,横冲过来,恰与二狐夹攻,遂获全胜。这都是先轸预定下的计策。有诗为证:
临机何用阵堂堂?先轸奇谋不可当。
只用虎皮蒙马计,楚军左右尽奔亡。
话说楚元帅成得臣虽则恃勇求战,想著楚王两番教诫之语,却也十分持重。传闻左右二军,俱已进战得利,追逐晋兵;遂令中军击鼓,使其子小将军成大心出阵。祁瞒先时,也守著先轸之戒,坚守阵门,全不招架。楚中军又发第二通鼓,成大心手提画戟,在阵前耀武扬威。祁瞒忍耐不住,使人察之,回报:“是十五岁的孩子。”祁瞒曰:“谅童子有何本事!手到拿来,也算我中军一功。”喝教“擂鼓!”战鼓一鸣,阵门开处,祁瞒舞刀而出,小将军便迎住交锋。约斗二十余合,不分胜败。斗越椒在门旗之下,见小将军未能取胜,即忙驾车而出,拈弓搭箭,觑得较亲,一箭正射中祁瞒的盔缨。祁瞒吃了一惊,欲待退回本阵,恐冲动了大军,只得绕阵而走。斗越椒大叫:“此败将不须追之,可杀入中军,擒拿先轸!”不知胜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话说楚将斗越椒与小将军成大心,不去追赶祁瞒,竟杀入中军。越椒见大将旗迎风荡扬,一箭射将下来。晋军不见了帅旗,即时大乱。却得荀林父、先蔑两路接应兵到,荀林父接住斗越椒厮杀,先蔑便接住成大心厮杀。成得臣麾军大进,攘臂大呼曰:“今日若容晋军一个生还,誓不回军!”正在施设①,先轸、却溱兵到,两下混战多时。栾枝、胥臣、狐毛、狐偃一齐都到,如铜墙铁壁,围裹将来。得臣方知左右二军已溃,无心恋战,急急传令鸣金收军。怎当得晋兵众盛,把楚家兵将,分做十来处围住。小将军成大心一枝画戟,神出鬼没,率领宗兵②六百人,无不一以当百,保护其父得臣,拚命杀出重围。不见了斗越椒,复翻身杀入。那斗越椒,乃是子文之从弟,生得状如熊虎,声若豺狼,有万夫不当之勇;精于射艺,矢无虚发。在晋军中左冲右突,正寻觅成家父子。恰好成大心遇见,说:“元帅有了,将军可快行!”两个遂合做一处,各奋神威,复救出许多楚军,溃围而出。
晋文公在有莘山上,观见晋兵得胜,忙使人教先轸传谕各军:“但逐楚兵出了宋、卫之境足矣。不必多事擒杀,以伤两国之情,负了楚王施惠之意。”先轸遂约住诸军,不行追赶。祁瞒违令出战,囚于后军,伺候发落。胡曾先生有诗云:
避兵三舍为酬恩,又诫穷追免楚军;
两敌交锋尚如此,平居负义是何人?
陈、蔡、郑、许四国,损兵折将,各自逃生,回本国去了。
单说成得臣同成大心、斗越椒出了重围,急投大寨。前哨报:“寨中已竖起齐、秦两家旗号了!”原来国归父、小子憗二将杀散楚兵,据了大寨,辎重粮草,尽归其手。得臣不敢经过,只得倒转从有莘山后,沿睢水一路而行。斗宜申、斗勃各引残兵来会。行至空桑地面,忽然连珠炮响,一军当路,旗上写“大将魏”字。魏犨先在楚国,独制①貘兽,楚人无不服其神勇。今日路当险处,遇此劲敌,那残兵又都是个伤弓之鸟,谁人不丧胆消魂!早已望风而溃了。斗越椒大怒,叫小将军保护元帅,奋起精神,独力拒战。斗宜申、斗勃也只得勉强相帮。魏犨力战三将,水泄不漏。正在相持,忽见北来一人,飞马而至,大叫:“将军罢战,先元帅奉主公之命:‘放楚将生还本国,以报出亡时款待之德。’”魏犨方才住手,教军士分开两下,大喝:“饶你去!”得臣等奔走不迭,回至连谷。点检残军,中军虽有损折,尚士存六七;其申息之师,分属左右二军者,所存十无一二。哀哉!古人有吊战场诗云:
胜败兵家不可常,英雄几个老沙场?
禽奔兽骇投坑阱,肉颤筋飞饱剑铓;
鬼火荧荧魂宿草,悲风飒飒骨侵霜。
劝君莫羡封侯事,一将功成万命亡!
得臣大恸曰:“本图为楚国扬万里之威,不意中晋人诡谋,贪功败绩,罪复何辞?”乃与斗宜申、斗勃俱自囚于连谷,使其子大心部①领残军,去见楚王,自请受诛。
时楚成王尚在申城,见成大心至,大怒曰:“汝父有言在前:‘不胜甘当军令。’今又何言?”大心叩头曰:“臣父自知其罪,便欲自杀,臣实止之;欲使就君之戳,以申国法也。”楚王曰:“楚国之法,兵败者死。诸将速宜自裁,毋污吾斧锧②。”大心见楚王无怜赦之意,号泣而出,回复得臣,得臣叹曰:“纵楚王赦我,我亦何面目见申息之父老乎?”乃北向再拜,拔佩剑自刎而死。
却说蔿贾在家,问其父蔿吕臣曰:“闻令尹兵败,信乎?”吕臣曰:“信。”蔿贾曰:“王何以处之?”铓蔿吕臣曰:“子玉与诸将请死,王听之矣。”蔿贾曰:“子玉刚愎而骄,不可独任;然其人强毅不屈,使得智谋之士,以为之辅,可使立功。今虽兵败,他日能报晋仇者,必子玉也。父亲何不谏而留之?”吕臣曰:“王怒甚,恐言之无益。”蔿贾曰:“父亲不记范巫蔿似之言乎?吕臣曰:“汝试言之。”蔿贾曰:“矞似善相人,主上为公子时,矞似曾言:‘主上与子玉、子西三人,日后皆不得其死。’主上切记其言,即位之日,即赐子玉、子西免死牌各一面,欲使矞似之言不验也。主上怒中,偶忘之耳。父亲若言及此,主上必留二臣无疑矣。”吕臣即时往见楚王,奏曰:“子玉罪虽当死,然吾王曾有免死牌在彼,可以赦之。”楚王愕然曰:“岂非范巫矞似之故耶?微子言,寡人几忘之矣!”乃使大夫潘尪同成大心乘急传宣楚王命:“败将一概免死!”比及到连谷时,得臣先死半日矣。左师将军斗宜申悬梁自缢,因身躯重大,悬帛断绝,恰好免死命至,留下性命。斗勃原要收殓子玉、子西之尸,方才自尽,故此亦不曾死。单死了个成得臣,岂非命乎?潜渊居士有诗吊之云:
楚国昂藏一丈夫,气吞全晋挟雄图。
一朝失足身躯丧,始信坚强是死徒。
成大心殡殓父尸。斗宜申、斗勃、斗越椒等,随潘尪到申城谒楚王,伏地拜谢不杀之恩。楚王知得臣自杀,懊悔不已。还驾郢都,升铓吕臣为令尹;贬斗宜申为商邑尹,谓之商公;斗勃出守襄城。楚王转怜得臣之死,拜其子成大心、成嘉俱为大夫。令尹子文致政居家,闻得臣兵败,叹曰:“不出蔿贾所料!吾之识见,反不如童子,宁不自羞!”呕血数升,伏床不起。召其子斗般嘱曰:“吾死在旦夕。惟有一言嘱汝:“汝叔越椒,自初生之日,已有熊虎之状,豺狼之声,此灭族之相也。吾此时曾劝汝祖勿育之,汝祖不听。吾观蔿吕臣不寿,勃与宜申,皆非善终之相,楚国为政,非汝则越椒。越椒傲狠好杀,若为政,必有非理之望,斗氏之祖宗其不祀①乎?吾死后,椒若为政,汝必逃之,无与其祸也。”般再拜受命。子文遂卒。未几,蔿吕臣亦死。成王追念子文之功,使斗般嗣为令尹,越椒为司马,蔿贾为工正。不在话下。
却说晋文公既败楚师,移屯于楚大寨。寨中所遗粮草甚广,各军资之以食,戏曰:“此楚人馆谷①我也。”齐、秦及诸将等,皆北面称贺。文公谢不受,面有忧色。诸将曰:“君胜敌而忧,何也?”文公曰:“子玉非甘出人下者,胜不可恃,能勿惧乎?”国归父、小子憗等辞归,文公以军获之半遗之,二国奏凯而还。宋公孙固亦归本国,宋公自遣使拜谢齐、秦。不在话下。
先轸囚祁瞒至文公之前,奏其违命辱师之罪。文公曰:“若非上下二军先胜,楚兵尚可制乎?”命司马赵衰定其罪,斩祁瞒以徇②于军,号令曰:“今后有违元帅之令者,视此!”军中益加悚惧。大军留有莘三日,然后下令班师。行至南河,哨马禀复:“河下船只,尚未齐备。”文公使召舟之侨。侨亦不在。原来舟之侨是虢国降将,事晋已久,满望重用立功,却差他南河拘集船只,心中不平。恰好接得家报,其妻在家病重,侨料晋、楚相持,必然日久,未必便能班师,因此暂且回国看视。不想夏四月戊辰,师至城濮,己巳交战,便大败楚师。休兵三日,至癸酉大军遂还,前后不过六日,晋侯便至河下,遂误了济河之事。文公大怒,欲令军士四下搜捕民船。先轸曰:“南河百姓,闻吾败楚,谁不震恐?若使搜捕,必然逃匿。不若出令以厚赏募之。”文公曰:“善。”才悬赏军门,百姓争舣①船应募,顷刻舟集如蚁,大军遂渡了黄河。文公谓赵衰曰:“曹、卫之耻已雪矣,惟郑仇未报,奈何?”赵衰对曰:“君旋师过郑,不患郑之不来也。”文公从之。
行不数日,遥见一队车马,簇拥着一位贵人,从东而来。前队栾枝迎住,问:“来者何人?”答曰:“吾乃周天子之卿士王子虎也。闻晋侯伐楚得胜,少安中国。故天子亲驾銮舆,来犒三军,先令虎来报知。”栾枝即引子虎来见文公。文公问于群下曰:“今天子下劳寡人,道路之间,如何行礼?”赵衰曰:“此去衡雍不远,有地名践土,其地宽平,连夜建造王宫于此。然后主公引列国诸侯迎驾,以行朝礼,庶不失君臣之义也。”文公遂与王子虎订期,约以五月之吉,于践土候周王驾临。子虎辞去。大军望衡雍而进。途中又见车马一队,有一使臣来迎,乃是郑大夫子人九,奉郑伯之命,恐晋兵来讨其罪,特遣行成。晋文公怒曰:“郑闻楚败而惧,非出本心,寡人俟觐王之后,当亲率师徒,至于城下。”赵衰进曰:“自我出师以来,逐卫君,执曹伯,败楚师,兵威已大震矣。又求多于郑,奈劳师何?君心许之。若郑坚心来归,赦之可也;如其复贰,姑休息数月,讨之未晚。”文公乃许郑成。大军至衡雍下寨。一面使狐毛、狐偃帅本部兵,往践土筑造王宫;一面使栾枝入郑城,与郑伯为盟。郑伯亲至衡雍,致饩谢罪。文公复与歃血订好。话间,因夸美子玉之英勇。郑伯曰:“已自杀于连谷矣。”文公叹息久之。郑伯既退,文公私谓诸臣曰:“吾今日不喜得郑,喜楚之失了玉也。子玉死,余人不足虑,诸卿可高枕而卧矣!”髯翁有诗云:
得臣虽是莽男儿,胜负将来未可知。
尽说楚兵今再败,可怜连谷有舆尸!
关于“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卢世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文章不错《春秋时期城濮之战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