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

网上有关“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国橡胶工业,从发展初期就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民国初期,地处民族工商业萌芽地的广州先声夺人;上世纪中叶,经济增速亚洲居首的东三省蕴育了当时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有着洋派思维的上海率先“走向全国”;新世纪之初,发展模式让全世界惊奇的山东广饶大王镇轮胎产业集群和衡水桃城工程橡胶产业集聚区,则是民营经济崛起的最好注脚。在中国橡胶工业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橡胶重镇发展轨迹。

衡水

工程橡胶之首

衡水产业集群成就了国内工程橡胶产业,工程橡胶又令河北衡水市桃城区蜚声全国。

全国八成以上的新建公路、铁路、桥涵、水利、轻轨、建筑等基础建设项目中都有衡水工程橡胶的身影。汕头海湾大桥、青藏铁路、南京长江二桥、国家大剧院、国家体育场(鸟巢)等重大工程建设都使用了衡水生产的工程橡胶产品。用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前会长鞠洪振的话来说就是:“离开衡水,离开桃城区,谈工程橡胶是没有意义的。”

作为中国工程橡胶基地之首,衡水拥有中国最早的工程橡胶研发基地,产品涵盖了板式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球型支座、橡胶止水带、桥梁伸缩缝装置共五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但当时间倒回2000年,已有1200多家工程橡胶生产、经销企业的桃城区,却一直没有一个完善的专业流通市场,企业交易要到河南、云南等地,企业成本和市场风险很大。群体大、规模小,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业内恶意竞争不断等问题和矛盾凸显,衡水工程橡胶这一传统特色产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其实,这里的企业早就有了在本地建立市场的需求。但单靠一厂一店没能力办,各打算盘又使联建屡屡流产。因此,政府牵头,协调金融部门、企业和社会多方融资9000多万元,兴建了河北衡水橡胶城等专业市场。此举不仅结束了时当地橡胶业有“市”无“场”的历史,而且还吸引区外70多家企业来此经营,河南、广东橡胶产品商也来此从事交易,寻找信息。

2002年,全国最大的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河北衡水橡胶城建成;2004年,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晋升国家级;2005年12月,中国(衡水)工程橡胶产业制造基地博览中心建成;2007年,全市53家工程橡胶企业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现在,衡水市桃城区仍以工程橡胶全国产业规模最大、专利最多、产品种类最全、综合实力最强和市场覆盖最广五大优势而令全国瞩目。

辽宁

曾经的最大基地

辽宁橡胶加工业虽然现在在国内并不算突出,但辽宁却曾是中国最大的橡胶工业基地。

1921年,大连橡胶总厂的雏形协盛胶皮工厂在大连成立。上世纪30年代沈阳、辽阳和丹东3个橡胶工业生产地形成,三省胶皮工厂、满蒙胶皮工厂、抚顺护谟工业所、大利胶皮工厂、辽阳橡胶工厂等企业先后涌现。1940年前后,辽宁橡胶工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41年,沈辽丹已具有汽车轮胎6万条、马车轮胎6万条、胶鞋3000万双、自行车胎62万条的年生产能力,居全国之冠。

遗憾的是,辽宁橡胶工业在1945年遭到严重破坏,设备损失一半以上,生产能力只剩下20%;1948年成立东北橡胶公司,后调整为9个橡胶厂和1个橡机厂。虽然受到重创,但全国最大的橡胶企业东北橡胶公司,仍属辽宁。

1950年,沈阳的一、二、六厂和辽阳九厂全迁到牡丹江和哈尔滨,丹东八厂迁到长春,同时地方两个橡胶厂北迁到吉林图们和辽北铁岭。这样,辽宁橡胶基地90%的生产资料和50%的生活资料橡胶品迁到外地;丹东和辽阳两个基地已不复存在;沈阳只剩下三、四、五、七厂和橡机厂,实力大为削弱。

1965-1970年,沈阳仅有的几个工厂又向外转移。沈阳七厂全迁至辽西,成立辽宁朝阳轮胎厂。沈阳橡机厂的人员设备迁往桂林和益阳。沈阳三厂的设备人员支援了银川和桂林,老厂在2000年之后迁往沈西工业区,新成立的和平子午胎公司于2012年为青岛赛轮收购。沈阳四厂在1958年同五厂合并为新四厂,并于1959年成立沈阳橡胶工业设计研究分院,后改为制品研究所。

后来,其民品生产设备全迁到石家庄和铁岭,军工橡胶制品支援了西北橡胶厂和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特种轮胎研究室分出去后成为曙光橡胶研究所。沈阳橡胶制品所的硅氟橡胶研究室同北京院一室合并,成立了西北橡胶工业研究所。

如今,沈阳这个国营橡胶工业老基地不仅没有一家央企,原来的国营企业在改制中也几乎全部民营化。

广州

中国橡胶工业发源地

中国第一双胶鞋产自何方?第一个安全套产自哪里?答案都是广州。100年前在广州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广东兄弟树胶公司,成为中国橡胶工业诞生的标志。在最鼎盛的时候,广州制造的自行车、摩托车轮胎世界知名,曾经10条轮胎里有8条产自广州。

1931年,广州橡胶工业发展到15家,除南强一家资本为10万元的企业之外,全部为家庭式手工作坊;1942年爆增至120多家,除了大华橡胶略显规模以外,“土法打胶”、“火烤硫化”成为广州橡胶工业的独特一景。1945年,广州土法小工厂更是增加到200家,后几经整顿,工厂数量有所减少,但落后面貌没有任何改变。

广州橡胶工业的转机出现在1964年。这一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在广州设立分公司,并建立起由12个橡胶厂、1个机械厂和1个研究所组成的广州橡胶工业正规基地。其中4个工厂建在粤北花县,形成华南新的橡胶工业基地,改变了广州橡胶工业的落后面貌。

之后,分公司转为地方广州橡胶工业局,并新建番禹轮胎工业基地——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不过,随着广州市橡胶工业局撤销改称广州橡胶工业公司,公司性质发生改变,各工厂企业统一管理形势不复存在。

100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橡胶工业第一大国,但广东橡胶产业却在下滑,中国橡胶工业百强企业中广东企业已很难寻觅。

目前,广州只剩10多家橡胶企业,且多为民营和外资。广州周边的几个城市,已形成多个橡胶工业集群基地。例如,深圳的自行车胎、仿形人体器材,惠州的轮胎,东莞的鞋类,中山的电子橡胶零件,还有梅州工农业和地形轮胎等,都已颇具规模。

东营

中国轮胎之都

“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山东轮胎看东营,东营轮胎看广饶。”虽然东营轮胎企业的发展现在遇到了一些麻烦,但这句顺口溜广为流传,甚至为外国人所熟悉。

山东东营市有个广饶县。这里诞生了一个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轮胎窝”。家家做轮胎,厂厂成公司,公司成集团——广饶轮胎企业大致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广饶轮胎企业多于1994年、1996年前后起家,几乎是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2002年是广饶轮胎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那年广饶所在的东营市一气儿就上了6条全钢子午胎生产线。这6条全钢子午胎生产线全部都来自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饶县的大王镇、稻庄镇等。到2007年,东营市的全钢子午胎生产能力已达1330万条,尤以广饶轮胎发展最为火爆。

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据当地统计,2006年,广饶轮胎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条。这相当于1978年全国轮胎的产量。也就是说,从1935年第一条双钱牌汽车轮胎诞生算起,中国轮胎企业用了30多年才达到的规模,广饶轮胎企业只用了十几年就达到了。而且这是在国家完全没有投资的前提下完成的。

尽管百余个广饶轮胎企业各有各的特点,但仔细分析,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譬如,这些企业没有一家是国家投资建的,一部分是原县办企业改制而成,一部分是村民集资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的资金来源,民间集资始终是主要渠道;这些企业创业时,人才就是靠挖;这些企业基本上走“外向型经济”之路,原料、设备、销售都在外;这些企业也把上子午胎、上大生产线作为奋斗目标;这些企业很少打广告,品牌效应主要靠用户的口口相传;这些企业管理上都有家族特色。

如今,东营市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子午胎生产基地、全国橡胶轮胎出口基地、山东省外贸转型升级(轮胎)专业型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轮胎之都。

上海

火种撒向全国

中国橡胶工业诞生于广州,发展于上海。20世纪40年代,上海外滩聚集着大大小小130多家橡胶厂,他们分布在各个区的街边弄堂,成为上海橡胶工业一景。其密集程度,中国独有,世界少见。这里的橡胶企业通过外迁,辐射全国,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先是上海正泰橡胶厂1943年南下广东,同兴隆合资在广州设立正泰橡胶厂广州分厂。大中华橡胶厂于1948年北上天津,独资收购天津第二化学厂。紧接着,正泰又与广州大华合作生产自行车胎。

从1954年开始,为解决生产厂点过于集中的问题,上海橡胶企业间除合并重整之外,还采取了转行和内嵌的举措。一是将10余家橡胶厂划转电子公司、笔业公司。二是把一部分企业迁往内地,支援橡胶空白地区。从1954-1965年先后分四批连人带设备全迁到全国各地,从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福建、贵州、山西一直到大西北的兰州,遍及10多个地区城市,其生产能力占到上海的1/4。上海橡胶工业真的“走出去”了,将火种由上海沿海一处,撒遍全国各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上海橡胶工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扩散,在市郊和外省市先后建立起50家联营分厂,全上海橡胶工厂最多时达到342家。

上世纪90年代后,一大批企业从市区迁到市郊区县,并同外省市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对内则转制为股份公司。例如轮胎公司收购海口和徐州2家轮胎厂成为跨地区企业;胶带公司收购武汉、南昌、重庆的多个胶带厂,并同外资合办企业;胶鞋公司重新组建为回力、双钱2个鞋业总厂。

如今,上海橡胶工厂几乎已全部迁到市郊各区县,只留下了几个公司总部。与此同时,外资企业不断增多,成为多家外企总部所在地。

杨国强,身高约5尺8寸,皮肤黝黑身材偏瘦,西装永远像大一个码。他是顺德北滘人,自幼家贫,17岁前未穿过鞋。他曾放牛种田、做泥水匠及建筑包工头,当时月入180元人民币。

农民出身, 1980年建筑包工头,1992年首次发展顺德碧桂园楼盘 ,碧桂园至今在内地完成38,000个住宅单位,正发展100多个住宅项目,总建面积逾1,800万平方米。碧桂园在2007年4月上市,集资百亿元 。 杨国强为人低调,但在业内所创造的惊人业绩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样几个数据便可反映出其在业内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中国私人企业纳税第一名,中国仅有的两家房地产驰名商标拥有者之一,旗下拥有土地储备的建筑面积约1800万平方米,居全国第四。碧桂园在内地已完成住宅单位38000个,在建住宅项目27个,总建筑面积逾1800万平方米,全国及东南亚项目共100多个。除住宅项目外,旗下亦包括不少酒店业务,已开发及经营五星和四星酒店各一家,另有8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已建或在建。

2002年5月,在广州碧桂园凤凰城销售大厅,人流如潮,万头攒动,那场面不仅令杨

担心地说“太可怕了”,连一些在现场的见过大世面的业界人士,也无不担心地说“太可怕了”。这种火爆,也许只有杨才能创造出来。杨的碧桂园事业开始于1992年。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碧桂园打出了“给您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口号,先后开发了顺德碧桂园、广州碧桂园、华南碧桂园、碧桂园凤凰城、荔城碧桂园、碧桂园高尔夫生活村、碧桂花园、碧桂豪园、碧桂花城、碧海名轩、翠锦豪庭等10余个超大型居住社区,自1999年起每年销售总值均超过25亿元。有30000余户来自香港、珠三角地区及各省市的富裕家庭入住碧桂园,连年荣获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广东地产资信20强、广东纳税大户、广东省优良样板工程、广东省房地产诚信企业、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AAA级信用单位、中国农业银行省级黄金客户等数十项由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颁发的各种荣誉和奖项。据此,碧桂园放言自称为“南中国居住领域的旗帜”。

对于地产界来说,碧桂园模式已耳熟能详。早在10年前,顺德人杨国强就看准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对高档住宅社区的要求,投身地产界,投资兴建了碧桂园的开仞之作——顺德碧桂园。在改善先富者们起居状况的同时,杨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显富”。这种定位毫无疑问在当时刚刚摆脱贫穷急于炫耀富贵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群中得到响应,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顺德碧桂园里捞足了第一桶金的他开始挥师广州,以同样的思路建造了广州碧桂园和华南碧桂园。

但是,广州地产界强手云集,杨在华南碧桂园项目上遇到了问题。危机关头,他放弃了仅仅服务先富阶层的理念,在碧桂园的建设中开始引入“阶段性定位”之观念。碧桂园否认阶层的不可跨越性,认为无论先富还是新富,人们目前的状态都是阶段性的,在“成长发展型”中都具有向上生长的力量。正因为各个“阶层”只是代表人发展中的不同阶段性状态,所以诉求的核心是一种基于“泛化”的平等化,这种平等化使得碧桂园开始了向平民化的转型,也孕育了碧桂园今天的火爆。

杨国强不仅在楼盘的经营上采取“泛市场定位”策略,而且他在用人上也是博采众长,这是他成功的又一个关键。尽管碧桂园曾经创造过每分钟成交一套别墅的惊人纪录,但人们对其仍然褒贬不一。

赞美者认为,杨创造了“成本领先”的新赢利模式。以“从不讲理论”自夸的杨对于碧桂园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非常清晰的竞争战略思路,就是总成本领先。他的“房屋工厂”在广东很有名,意思就是像工厂流水线一样建楼,讲究控制成本,降低售价。这一点无疑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异常重要。但就是这一点也在很多人中引发微词,有人认为,碧桂园的成功只是房地产营销的成功,并不是建筑设计与规划的成功,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做得很失败,比许多未知名的发展商要逊色得多。他们举例说,碧桂园的建筑布局与规划设计体现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缺乏浪漫、激情,在碧桂园的建设上带有浓重的杨氏缩影……这些争议的存在,也可见,但杨在广东房地产界的影响。对碧桂园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了城市规划、地产文化的层次,在许多广州市民眼里,广州碧桂园凤凰城,俨然已成为广州东部一个独立的卫星城镇。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地产王国,杨国强许多事情还是亲力亲为。与他交往较密切的人士说,一年大年初一早上,他顾不上与家人共渡新春,便开始与公司高层商讨发展第二期肇庆碧桂园项目。而在不需出差的日子,他爱静静坐在售楼处的角落,观察新楼盘的销售情况。 杨国强 年少时家境十分贫穷,曾在乡下耕田放牛,其后转职做建筑工人。20来岁左右,杨国强加入镇政府属下的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从底层做起,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他已经晋升为总经理。杨国强首度创业,是在企业改制中与多名同乡合资将北滘建筑工程公司买下,并成为大股东。后来北滘建筑更名为广东腾越建筑工程公司,成为碧桂园的附属公司。

不过他的房地产之路在起步即遭遇重大挫折。90年代他低价买下顺德碧江及桂山交界的大片荒地,并以“碧桂园”命名开始进军房地产。不过由于内地楼市泡沫破裂,碧桂园4000户只卖出了三户,差点变成烂尾楼。。

杨国强最后转危为安,不得不提到记者出身的楼盘策划人王志纲。王志纲在观察碧桂园后,提出兴建一所贵族国际学校,吸引有钱人的儿女就读,并以此带动学生家属买楼定居。这一方案正好切合了已富裕起来的广东市场需求,杨国强果断采纳了这一建议,碧桂园一炮走红。杨国强不仅通过贵族学校带来楼盘销售的客源,多达每人30万元的学费,亦为当时陷入困境的碧桂园带来一笔不菲的流动资金。这一案例后来成为中国营销学的经典,王志纲也因此而声名鹊起。 如愿以偿地,杨国强隐在幕后长达15年。然而,公众的关注是躲不掉的。继二女儿杨惠妍成为中国女首富之后,杨国强再次成为媒体报道中的主角。这一次的起因是,他可能动用上百亿港币购买香港邵氏75%股权,后者为TVB的控股公司。这是房地产代理咨询公司成全机构的董事长全忠直觉能想到的唯一词汇。大多数被采访到的地产业人士也对杨国强跨界收购一事颇感意外。

杨国强的个人简历完全围绕房地产而书写——建筑工人、包工头以及开发商。他懂房地产,早先,从拿地、规划、设计到施工、物业,所有需要下决定的事,他基本上一手包办了。香港媒体对杨国强的出现同样心情复杂。讲广东话的杨国强从1993年开始在TVB投放广告,香港市民对碧桂园并不陌生,但是他毕竟没有香港世家的传统,近来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地产股不看好,也造成碧桂园市值大幅缩水。

杨国强常常被描写为最土的中国首富:17岁之前未穿过鞋,不修边幅、总穿大一号的西装,一开会就脱鞋、盘腿,做企业也是,从来不进市区,专捡别人看不上的荒地,几百台吊车同时操作,“像卖白菜一样卖别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神秘人物。他不接受媒体采访,也不出席各种热闹场合,与内地同行若即若离。直到2007年4月碧桂园香港上市,碧桂园才出现在公众视线面前。表面上看,杨国强做企业毫无章法,但数据结果证明并非如此——碧桂园全国楼盘平均售价在3500元/平方米。做到这一点,得益于他“低成本土地、规模化生产、快速销售”的模式。杨国强的土地大多集中在郊区荒地。对这些低价土地的开发,当地政府会有更多的要求:盖酒店、做配套、引进大超市。很多开发商打了一番算盘,发现得不偿失便退了,但杨国强不仅做了,还赚到了钱。杨国强的管理能力也不像外界所想的那么糟糕。其前助理透露,曾被诟病的“个人包办一切事务”的现象,只发生在早期。当公司进入正轨后,杨不仅抓大放小,还知人善用。

被外界熟知的王志纲与“十二门徒”分别出现在1993年与1998年。前者,让顺德碧桂园转危为安;后者,则让广州碧桂园成为了一个经典营销案例。所谓的十二门徒,事实上有40人之多,在被杨国强批量招进来之前在广州各个楼盘担任销售经理。与十二门徒相比,杨国强安静、低调、保守。口袋里有10元,他只会拿出5元去投资。在广东地产商资金链开始紧绷的2007年末,杨国强公司账面上的现金余额还有95亿港元。

2007年底,关于碧桂园涉嫌“零地价拿地”以及大量囤地的报道让杨国强十分沮丧。他曾经向身边的人抱怨:自己一直认真做事,为什么会招来这么多人的不理解?他冲动地向外界宣布:2008年,碧桂园一年的开工量将翻一倍,达到1800万平方米。如此一来,4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也就摆脱了囤地嫌疑。

收购TVB,是不是杨国强的另一个冲动之举,旁人不得而知。比较巧合的事情是,代表杨国强收购TVB的伍绮琴和刘嘉毅,便是在囤地风波前后加入碧桂园的。在此之前,杨国强对传媒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看电视看新闻联播,用电脑只看财报,除此之外,这两项电器对他没有特别的意义。而另一种说法是杨国强看中了邵氏拥有的清水湾地块。杨国强曾经给身边的人讲述过自己的梦想:有一套房子,它临海又临高速公路。房子里放着大量的书,他可以关起门来独自阅读,当他想见某一个人的时候,他可以开着车,迅速拐进高速公路。

现在,在他梦想的前方,还有TVB。因为公司在香港上市,为人极为低调的碧桂园董事长杨国强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其传奇般的造富经历亦被业界称为神话。

关于“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beijingdaokang的头像
    beijingdaokang 2025年10月25日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beijingdaokang”

  • beijingdaokang
    beijingdaokang 2025年10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历经百年风...

  • beijingdaokang
    用户102504 2025年10月25日

    文章不错《中国的橡胶工业怎么样》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道康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