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历史是比较冷门,人们比较少知道的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冷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1.榜下捉婿——宋真宗时期,一个叫范玲孙的中了榜首,宰相便立马将女儿嫁给了他;宋神宗时期,一个叫蔡卞的中了进士,王安石让其火速娶了自己的女儿。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开始“预定”了,只要看好了某个人有可能中榜,便先定下来,只要一中便立马结婚,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就是这样被人家定下来的。
2.中国古代四大爱情神话——1、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不成人形。2、牛郎与织女,天隔一方,一年才能相聚一日。4、白素贞与许仙,一个压塔下,一个孤独终老。5、孟姜女为夫泪洒长城,无力回天。你看,历史无数次证明,真爱是没有好结果的。
3.康熙景陵多后妃——一座陵墓,埋葬了一位皇帝、四位皇后、四十八位妃嫔和一位皇子,这样的埋葬规格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就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康熙皇帝在位61年,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那么康熙帝一生共有多少后妃呢?至今也是个谜。
4.宋后一日三餐——事实上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让人喷血的造型——何晏是曹操女儿金乡公主的丈夫,母亲又被曹操收为妃子,傍上这样一位继父兼岳父,何晏更有白的资本,他太白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敷粉。如果光是白,那也只是静态的美,关键是他还静中有动,走路时特爱顾影自怜,再适度地扭胯提臀,扭头时顺势抖一下头发,双目作深情迷茫醉生梦死状,这造型绝对让人喷血。
6.战后虽胜犹败——二战结束后,苏联从德国获得120亿美元赔偿;犹太人从德国获得600亿美元赔偿。而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以战败国身份付给日本2.3亿两白银赔偿。
7.中日差距在哪——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
8.慈禧祝寿与割地——50岁生日,爆发中法战争;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70岁时,东北三省处境危险。章太炎写 对联 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
9.忠臣被污割肉——袁崇焕宁远城之役炮石击死努尔哈赤。后来他被押到菜市口,围观人山人海,纷纷去看这个明朝最大的汉奸受刑,人不了解真情,以为他是个大汉奸卖国贼,当刽子手开始行刑时,群众纷纷给刽子手投掷铜钱,买袁崇焕的肉生吃,可见对他恨之入骨,一代忠臣就这样看着自己的肉被一块块的割下,被人们分着吃了。
10.十句 名言 总结 中国历史——1:帝王将相宁有种乎;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6:精忠报国;7:匈奴未灭,何以家为;8: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莫须有。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 “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 文化 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
一、奴隶社会
1.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奴隶制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2.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政治制度、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残酷的刑法、“人牲”和“殉葬”。
3.西周:奴隶社会的繁荣时期。奴隶社会的各种制度渐趋完善。井田制和分封制均在西周时期达到完善。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政治: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霸主政治是其最集中的体现。
经济:井田制的瓦解。土地所有制开始发生变迁。
二、封建社会
⑴战国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阶段。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实力增强,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国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均获得一定发展,并互相推动。
文化:战国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学艺术均取得突出成就。最能反映时代特点的是“百家争鸣”。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巨变;封建地主阶级的集权政治代替了奴隶主的贵族政治;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飞跃发展;战国时代各国对人才的渴求和贵族垄断 教育 被打破;诸侯纷争为知识分子提供的自由流动和自由表达观点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的变动和阶级斗争的复杂化等等因素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⑵秦汉时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整体的确立和巩固(史实略)。
经济: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长期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根基。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
在西部,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联系。
在南方,秦汉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对外关系:奋发进取精神推动了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秦汉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丝绸之路”, 使得汉代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
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相关 文章 :
1.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总结
2. 历史常识
3. 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学习方法
4.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5.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史
6. 浅谈中国古代史学习方法
7.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大全
8.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9.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锦
10. 初中中国历史常考知识点
20道中国历史知识小问答,应该没有几个人能得满分的?
秦陵出土青铜剑何以防锈千年
陕西省考古学会编辑、1986年出版的《陕西考古重大发现(1949-1984)》一书如此写道:“长期以来,中文知识界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秦代的工匠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铬酸盐转化涂层技术,来防止金属遭到腐蚀。理由是秦陵出土的很多青铜武器保存完好,且在某些青铜武器表面检测出了铬,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也有不少说明论证。
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戈、矛、铍,戟、钺,殳、弯刀、箭镞等,制造工艺极为精致,刃锋锐利,尤其是青铜剑的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具有防锈抗腐蚀的作用。这一工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直至近代才掌握,而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创造了这一先进工艺,说明我国古代治金技术的进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1996年,由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纂出版的《秦俑学研究》一书中,也有相似的内容:“在外国,一九三七年德国才发明了镀铬工艺。镀铬防锈法的普遍使用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防锈时间一般能保持六十年。秦代青铜剑的发现,证明我国远在二千一百年前已经开始使用铬盐氧化法,而且至今仍未失去保护作用。”
这究竟是不是决定秦陵青铜剑千年不锈的关键?一项关于秦陵兵马俑青铜武器为何能保存至今的研究将这一谜团层层揭开。《Scientific Reportsvolume》在线发表的这项关于秦陵兵马俑青铜武器的最新研究,由中外学者共同参与,否定了上述说法。
疑问——
中外学者将目光对焦在如下几个问题:
(1)武器表面存在铬的概率是多少?
(2)表面存在铬与青铜武器的长久保存之间有无相关性?
(3)铬的来源在哪里?
(4)武器表层的铬是有意为之的吗?
研究分析了大量的出土武器、土壤及相关材料样本,还做了铬涂层处理实验、青铜器加速老化实验。
解答——
(1)在464个武器部件中,只有37个检测到了铬的浓度≥0.1%,这证明铬的存在并不普遍。
(2)铬与青铜武器的长久保存没有关系,真正起作用的是青铜含锡量较高成分稳定,且埋藏地的黄土酸碱度合宜,土壤颗粒非常小能阻碍金属腐蚀所需的通气和湿度。
(3)铬的主要来源是漆。当年修筑秦陵时,曾用漆对兵马俑和武器上的非金属部件(比如木制剑柄、剑鞘)进行涂层。所以,与这些部件相近的金属表面常能发现铬,反之则极少发现。至于漆中铬的来源,尚需进一步研究。
(4)秦代工匠并未掌握用铬为金属防腐的技术,金属表面的铬是埋藏后受到污染所致。
其实,类似的质疑并非始于今日,1996年,学者何堂坤在《考古》杂志刊文,公布了自己对6件表面含铬青铜器的检测结果。根据这些检测结果,何认为:
“今分析的6件试样原系镀锡器物,并未进行过人工铬化处理,表面上的铬是在使用、埋藏过程中偶然渗入的,试样表面的诸般色态、是自然腐蚀造成的。秦俑坑铜镞、满城汉墓铜族表面铬分布状态与这6件试样十分相以,唯颜色存在较大差异,同样很难排除自然污染的可能性。”
具体的理由有5点:
(1)事例很少。包括何本人测验的6件青铜器在内,“今知(指1996年)我国古代表面含铬的青铜器试样总共不到10件,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增加”。
(2)这些青铜器表面的含铬量较低。“6件试样10个分析点的平均成分为1.065%,最高含铬量只有2.170%”。
(3)把这些铬说成刻意人为,动机很难理解。对青铜器的表面进行处理,要么是为了装饰,要么是为了防腐。但研究的6件含铬样品颜色不一,有乳灰色、灰白色、青灰色、灰绿色、灰黑色,不是用铬来装饰着色应有的现象;样本里有镞,镞是大量消耗之物,并无防腐必要,而且真要防腐镀锡就可以了,“含铬表面的抗蚀能力未必胜过镀锡表层”。
(4)青铜器表面的含铬量不均匀。如果是为了装饰或防腐的需要,这种现象很不合理。
(5)镀铬技术缺乏文字记载。其他镀锡、镀金、镀银技术,均可在古籍中找到依据。
较之以往的质疑,此次中外学者的研究,给出了更细致的数据和更准确的分析,结论也更为可信。
1、古代的沙丘这个地方,发生了“沙丘政变”和“沙丘之谋”两件大事,有两个历史名人都在这里过世,他们分别是谁?
2、它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教派,当时叫景教,也曾经盛极一时,后来受会昌灭佛影响才开始走向衰弱,这是什么宗教?
3、秦始皇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统一中国,他还留下一个诸侯国,它叫什么?
4、中国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和”三武兴佛“,都分别指谁?前四个人很多人都知道,后三个人即使是历史谜也知道不全吧!
5、“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是谁说的?
6、他被称为"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也是他开创了官方娼妓制度,被戏称为“青楼之父”,他是谁?
7、他长相奇特,天生六个手指头,然而他却很有才,位列" 吴中四才子 ",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是谁?
8、她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太后,她是谁?
9、中国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其实并不是十全老人乾隆,那么他是谁?
10、大家都知道古埃及的法老死后会被制成木乃伊,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木乃伊皇帝是谁?
11、中国人开始一日吃三餐,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1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掉进茅坑被淹死的君王,他是谁?
13、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原型不是诸葛亮而是?
14、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和最长的皇帝分别是谁?
15、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养老制度起源于什么朝代?
16、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他自己是皇帝,他的父、母亲都是皇帝,同时他的弟弟、儿子、侄子也都是皇帝。他是谁?
17、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向全世界宣战的人是谁?
18、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谁说的?
19、小鸟依人说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20、他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也是宦官中的一位宫斗小能手,他是谁?
答案:1、赵武灵王、秦始皇。?2、基督教。?3、卫国。
4、“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
三武兴佛“:梁武帝萧衍、武则天、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 ?5、慈禧。6、管仲。?7、祝枝山。8、吕雉。 9、南越武王赵佗。10、辽太宗耶律德光。?11、宋朝。?12、晋景公。 ?13、孙权。 魏略记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14、金末帝完颜承麟和康熙。 ?15、唐朝。 ?16、唐中宗李显。 17、慈禧。?18、宋真宗赵恒。 ?19、唐太宗和褚遂良。 ?20、蔡伦。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道康号的签约作者“靖柏迎蕾”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常识_中国历史学习》内容很有帮助